罗生门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15 06:11:29
罗生门读书笔记7篇

罗生门读书笔记7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罗生门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罗生门读书笔记1

芥川龙之介,对于不少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必定是一个略带遗憾的名字。就像美术爱好者对于那个用黑白两色既能构筑唯美意境的比亚兹莱的英年早逝而扼腕一样,芥川年仅35岁的生命太过于彰显命运对天赋的吝啬。好在,在他们早早的去世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留给了我们不少值得珍藏的精神宝藏,一如比亚兹莱的《沙乐美》,一如芥川的《罗生门》。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23岁的时候发表的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可是“成功”一词只能说是在之后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当时《罗生门》并没有激起强烈的反响。如今看来何妨呢,短暂的岑寂不能埋没才华的光辉吧。

芥川的短篇小说除却个别有着清晰杜撰的时间空间背景(如《南京的》《单相思》)之外,大部分取材于东亚的古代神怪传说或是历史故事,《罗生门》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取材于《今昔物语》)这种背景框架的直接借鉴的优点就是使读者能够更快地产生对于作品本身的代入感。芥川的小说篇幅不长,主角也不多,这些硬件的简洁为作者软件的发挥供给了很大的创作自由度。如开头的背景交代十分的简洁: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将正在等待雨的过去。”——短短的一句话,地点时间人物全部展示了。

针对芥川来说,这样的简洁更能够凸现他那凌驾于情节之上,读者情绪之上的冷静沉郁的叙述。《罗生门》作为他的代表作,十分突出的展示了他的这种特色。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的发挥。“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终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这便是文章标题罗生门的景象,再加上落魄的家将,骨瘦如柴的老妪,搭配着乌鸦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发着消极腐烂的气息,呈现着行将就木的可憎状态。这种笔法就像艾伦.坡那种无故产生裂缝的墙壁一样,给情节的发展作了一个危险的预兆。但就象征意义而言,两者却又是截然不一样的。艾伦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在种植恐惧的种子,而芥川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以这样的姿态来写小说的。

《罗生门》从头至尾坚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终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完全感觉不到这些句子有任何对于人类生存哲理说教般的突兀与做作,有的只是关于良知与人性的专注思考。对于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这种处理,无疑是高超且成功的。

如果全文中家将思想由此及彼的变化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阴森。那么结局中家将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则将这种恐惧推向了顶点。我想起了《药》的结局,虽然乌鸦没有飞上夏瑜的坟头,至少那花环在茫然中点亮了微弱的期望光芒。而《罗生门》中,随着老太婆“嘟囔又像”的声音,全文便划上了死寂的句号。这种对于绝望与阴冷的贯彻性的表达,与芥川本人当时情感遭受打击不无关系,但摒弃“小我”的情绪,它浸透出的是对人类个体意识在利益关系下不断缺失的`惶恐与不安。

以往冒出些声音,斥责他缺乏类似于他同年代中国大陆上那种阡陌中崛起的民族正气。我认为这些声音是过于苛刻且有失偏颇的。正如萨特存在主义的阐述说到:“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到这荒谬世界来,虽然痛苦万分,但并非仅有等死,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当芸芸众生奔波忙碌于生存之路时,芥川另辟蹊径,自我选择去直面这“荒谬世界”中的“痛苦万分”。虽然芥川龙之介并不能从中解脱,于1927年怀着对于时代与社会的困惑不安服毒自尽。但对于日后以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为代表的日本近代文学,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大概是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自我的终身枷锁。于是芥川的瘦弱肩膀最终才被压倒。可在某一个国度,某一个时代里,又有几人能担负起这种思索的重任呢?

不得不为芥川先生献上一点我浅陋的敬意啊。

罗生门读书笔记2

《罗生门》能够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虽然是坐在左右沙发中看的,可是却越看越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仿佛身临其境了。

我认为日本作家多是比较喜欢并且善于描述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这在《罗生门》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主人公的家将,本是被老主人辞退出来的。他本身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我也对自我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产生了怀疑。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她要给自我开脱,而她不明白,她的自我开脱,也给了正在踌躇的家将一个当强盗的正当理由。作者最终以家将抢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结尾,在这个罗生门里的一进一出,就像经历了一次社会的洗脑。

罗生门读书笔记3

《罗生门》可以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我认为日本作家多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这在《罗生门》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主人公的家将,本是被老主人辞退出来的。他本身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此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他其实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产生了怀疑。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 ……此处隐藏2068个字……对现实产生思考,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困惑和失望。在这篇小说的末尾,芥川借卢生之口表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因人生如梦,才需真活。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芥川经常对人生、对人性表示蔑视,同时,又常常对人生、对人性感到喜爱。他的通透也表现在参透生死轮回、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概念上。他的小说,不但追求挖掘深刻的立益,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

笛卡尔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么,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你有必要对所有事物至少怀疑一次。”芥川本人亦在《小说做法十则》中阐述∶“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虽然芥川和笛卡尔的讨论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体上说,怀疑主义是这样一个倾向∶它是工具,不是态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场。

1950年,《竹林中》的故事被电影大师黑泽明搬上银幕,并改名为《罗生门》。故事中的人物从竹林中移到了罗生门下,与另一篇《罗生门》做了完美融合。从大的方向上看,《罗生门》与《竹林中》一样,都是冷静的将人性和利己主义剖析出来,展示在读者面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位大文豪充满了崇拜,进而主动通过他的其他作品细细品味他给人精神上带来的震撼与启发。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候着读者光顾。”非但不是如此,他去世后仅八年时间,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作为读者,不胜欣喜。

罗生门读书笔记6

《罗生门》创作于芥川龙之介悲观厌世的情绪下,当时,他爱上了吉田弥生,可是遭到了养父母的反对,虽然大姨母富纪,一生未嫁,犹如生母一般养育、呵护龙之介,可是由爱生怖,难免彼此伤害。芥川甚至曾对作家佐藤春夫说过:“造成我一生不幸的,就是某某。说来她还是我唯一的恩人呢。”

在家庭缺失、感情不顺的人生坎坷上,他构成了隐忍压抑的个性,终身背负着精神负累,他弃世前给挚友小穴隆一的遗书中写道:“我是个养子。在养父家里,从未说过任性的话,做过任性的事(与其说是没说过、没做过,倒不如说是没法说、没法做更适宜)。……目下,自尽在即。也许这是我此生唯一的一次任性吧。我也与所有的青年一样,有过种.种梦想,可如今看来,我毕竟是疯子所生的儿子。”看得出,龙之介看世界的眼光是灰暗的,他终其一生,为生母发狂,为养子身份,而苦恼不已,所以他的作品表露出对生存的不安和苦恼,笼罩着悲戚恐怖的氛围。

《罗生门》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晚期,以罗城门楼为背景,,当时幕府武家势力崛起,皇家日益衰弱,日本国内战火蔓延,加上民间地震、台风、火灾、饥荒频发,灾连祸接,罗生门破落不堪,一个被赶出东家的家丁在破落的罗生门下躲雨,正愁前途,不知今后何去何从。或许抛弃武士身份,落草为寇,“除当强盗,别无生路”。且不论以后,今晚落脚何处都是个问题,便想望罗生门楼上借宿一宿。当时饿殍遍野,罗生门已然成为胡乱丢弃无主尸体的地方,家丁深更踏上楼梯,心中难免惴惴。家丁刚上得楼便看到火光游移,发现一个形影摇晃,心中顿时发毛,定睛一看,却是一老妪,正在拔一具女尸的头发,准备拿去卖钱。家丁怒而指责老妪,岂料对方驳道,那死去的女子生前以蛇肉假成鱼肉骗人维生,这是罪有应得。家丁心中绝望,转念一想,人人都为了活下去,于是把老妪放倒,扒了衣服拿去卖了。

这部小说充满了阴暗与丑恶,短短三千字的故事中,人人皆为恶人,良心尽失,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人自危,地主破产,武士流浪,弱肉强食,遍地饿殍。莫谈乡村,就连一向繁荣的街道都成为阴森墓地,白骨森森。由于常年战乱,尸横遍野,年积累月,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

芥川龙之介有许多作品都倾向于或间接揭露社会人性丑陋的一面,像《鼻子》《竹林中》等,众所周知龙之介是个名气很大的作者,然而当他在写《罗生门》只是籍籍无名之徒。生活潦倒困顿,情感双重打击,遗传的疯子性格,都使他能在孤独寂寞中发掘,看透更多。

国内许多译本,都收录了芥川龙之介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罗生门》,其中收录了《山药粥》《黄粱梦》《英雄之器》等二十多篇小说。芥川创作形式资料丰富,早期精纯工整的成名之作《鼻子》,后期完美成熟的世界名作《竹林中》,揭露人类利己本性的《罗生门》,展现人性无私精神的《之死》,取材于中国历史、充满辩证思维的《英雄之器》,极具日本风情、优美浪漫的《大川之水》,揭穿利己主义、现实变幻莫测的《蜘蛛之死》……我也得以观得日本短篇“鬼才”的千面风骚。

另一方面,由于所学浅薄,拜读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现代日本作家的著作较多,从中更多了解日本岛国近现代的见闻感受。可是,芥川龙之介的时代,中华大地还处在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下,文化泱泱,显得大国风范,显然对周边小国的影响颇深。此时,龙之介的小说中多次提到中国历史,如《戏说三昧》中提到,主人公作家马琴泷泽锁吉被誉为“日本的罗贯中”,并多次提到《水浒传》,其中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脍炙人口的节选故事耳熟能详,甚至唐朝诗人王摩诘的诗“食随鸣磐巢乌下,行踏空竹落叶声”都能信手拈来。《英雄之器》描述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借刘邦之口道:“(项羽)真乃一世之雄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见日本对漂洋过海“汉风”的偏爱,从中可窥见中华五千年文化输出的力道,在世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罗生门读书笔记7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仆被主人扫地出门,在罗生门下思索人生的去向:是被这个社会饿死还是去当强盗。仆人为什么会有这个困境?小说开头,作者构建了这样一个社会:”近两三年来京都连连遭灾:地震、龙卷风、大火、饥荒,不一而足,整个京城因此衰败不堪。”,“佛像和祭祀用具也已被毁”。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概括来讲即是天灾人祸、人心不古、流寇乱窜、死尸遍地。所以仆人被抛弃后的处境可想而知。

仆人终究没有选择成为强盗,或许是天生懦弱,干不出烧杀抢夺之事,或许是心中尚有一丝善念。日暮生凉,仆人躲进罗生门避寒。当他看到一个老妪在拔女尸的头发时,心中满是怒火、憎恶,甚至在他脑中闪出一个念头:如果再让他在“饿死”和“强盗”之间做一个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饿死。然而当老妪告诉他,拔女尸头发是出于无奈,不然只有饿死,她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包括女尸活着的时候也是欺骗他人把蛇当成鱼干来卖,这不是什么缺德事。仆人听罢,伸手将老妪穿着的衣服抢走,走上了强盗的路。

京都,这样一个人间炼狱已经让人毛骨悚然,然而善恶之间转换的是那么轻而易举,人们不断地放低善的底线,甚至理所当然的把恶当成善,比起人间炼狱这是一种病态的、更加可怕的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罗生门是一个困局,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走到尽头无可奈何的选择,是成为“恶”的无可回避,与生活无奈相比,甚至在面对生死这样的极限抉择时,人性的堕落到底算什么呢?

罗生门在日语里的意思是人间与地狱的界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才不会踏入罗生门,走向黑洞洞的夜。

《罗生门读书笔记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